说白了,全世界对印度的看法,正在经历一场大型“精分”。
前一秒,媒体还在吹捧印度裔CEO们如何占领硅谷,把谷歌、微软、IBM挨个儿收入囊中,仿佛下一秒印度就要取代中国,成为宇宙中心。
后一秒,大家突然发现,这事儿有点不对劲。怎么感觉像是去吃免费自助餐,结果发现一个老哥不仅自己来,还拖家带口带来了14亿亲戚,不仅要吃垮餐厅,还要在餐桌上开他们老家的同乡会。
世界,这个曾经对印度人才敞开怀抱的“餐厅”,现在正拿着账单,一脸懵逼地看着门口源源不断的人潮,心里就一个问题:这局,到底谁买单?
一开始的剧本,那叫一个“双向奔赴”。
西方世界,特别是美国,需要便宜又好用的高级码农和管理精英来维持自己的科技霸权。印度呢,国内卷到飞起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能润出去一个,就算给家里祖坟上烧了高香。
于是,我们看到了那场持续了十多年的“硅谷镀金运动”。印度精英们凭借着流利的英语、过硬的技术和一种“老板不走我不走”的狠劲儿,硬是在白人主导的科技圈杀出了一条血路。当一个个印度姓氏出现在财富500强的CEO名单上时,全世界都以为这是一个关于“奋斗改变命运”的励志故事。
魔幻的是,故事的B面,现在才刚刚开始播放。
2024年,美国科技圈的风向标突然转了。星巴克前CEO纳拉辛汉,推特前CEO阿格拉瓦尔,这些曾经的“天之骄子”,一个接一个地被“优化”了。理由不是业绩不行,而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词——“印度式管理”。
这是个啥玩意儿?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公司开会,听不懂的以为进了宝莱坞片场;项目分配,清一色都是自己老乡;团队建设,一言不合就搞“家乡の味道”咖喱角。这种极致的抱团,直接把美国公司几十年来自我标榜的“多元化”和“扁平管理”的脸,按在地上疯狂摩擦。
这就好比你请了个新室友,本来指望他帮忙分摊房租,结果他不仅把七大姑八大姨全叫来住,还在客厅里建了个神龛,每天定时播放印度神曲。你跟他谈契约精神,他跟你讲人情世故。最终,你只能客客气气地请他走人。
这还只是顶层精英圈的“排异反应”。在中下层,矛盾更加赤裸裸。
美国H-1B工作签,70%以上攥在印度人手里,这数字骚不骚?直接后果就是,美国本土的程序员小伙儿发现,自己不仅要跟一个印度人卷,还要跟这个印度人背后一整个村的“预备役程序员”卷。工资上不去,工作机会变少,这锅不甩给移民甩给谁?
加拿大那边更直接,已经不是锅的问题了,是房子快没了。2023年,印度留学生占了总数的差不多四成,直接把多伦多和温哥华的房租,在三年内干上了天,暴涨42%!!本地年轻人看着工资条,再看看房租账单,只想问候房东全家。
更要命的是文化层面的“硬着陆”。你下班想在公园草坪上安静地躺会儿,结果旁边广场舞的音响已经换成了节奏感爆棚的印度歌曲。你提醒他们小点声,他们热情地邀请你一起摇摆。大家都没错,但大家都很别扭。
甚至,他们还把印度国内最糟粕的东西——种姓制度,原封不动地打包带到了海外。美国就业平等委员会的数据显示,2024年关于种姓歧视的投诉暴增45%。你以为出了国大家都是平等的打工人?对不起,在他们内部的小圈子里,你祖上是婆罗门还是达利特,依然决定了你能不能进入核心圈层。
你看,从最初的“人才红利”,到现在的“社会负担”,这反转来得猝不及防。世界这桌自助餐,开始尝出点苦味儿了。
如果说欧美是“吃撑了”,那日本就是“想吃又怕噎着”。
日本的困境简单粗暴:没人了。年轻人不生孩子,老年人越来越多,再过几年,怕是连养老院的护工都得从国外摇人。火烧眉毛了,日本政府一合计,盯上了人满为患的印度。
一个“五年内引进50万印度劳工”的协议,听起来很美。一个缺人,一个有人,完美互补。
但日本人自己先炸了!!
自民党内部吵成一锅粥,民间直接上街抗议。为啥?文化上的恐惧感,已经刻在了这个民族的DNA里。一个东京的餐馆老板说得特别实在:“我请个印度服务员,我跟他说半天,他跟我说半天,最后菜还是上错了,这图啥?”
政策制定者也犯了尴尬癌。日本现在最缺的是建筑工、护理员、服务员这种能干体力活的“蓝领”。结果想从印度引进的,一大堆都是IT精英。经济产业省的官员都快哭了:“我们是想找人去养老院给老人换尿布,不是找人来开发一个新的换尿布APP啊!”
这种“牛刀杀鸡”式的错配,暴露了问题的本质:日本想要的,是那种召之即来、挥之即去、不给社会添麻烦的“工具人”。而印度输出的,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带着他们的语言、文化、习惯和野心。
更何况,日本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几乎是明牌。民调显示,68%的日本人觉得外国人抢了他们的社会福利,45%的人担心治安变差。在这种氛围下,引进50万印度人,无异于往一个快要爆炸的煤气罐旁边扔了个鞭炮。
所以,你看懂了吗?
真正让人担心的,根本不是“印度会不会取代中国”,那是个伪命题。真正的问题是,印度正在把它国内无法消化的巨大人口压力,像甩包袱一样甩给全世界。
联合国的数据冰冷得像一块铁:到2050年,印度人口将突破18亿,本世纪末可能接近20亿。这么多人,教育、就业、医疗、基建,哪一个跟得上?印度政府自己也知道,这根本就是个无解的死局。既然内部消化不了,那就“出口转外销”呗。
于是,印度的人口外溢,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“人海冲击”。
过去,世界需要的是印度的“脑子”,所以对精英敞开大门。现在,涌过来的是印度的“身子”,是千千万万需要工作、需要房子、需要福利的普通人。
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悄悄“升级防火墙”了。加拿大开始强调法语能力作为移民加分项,澳大利亚提高了英语门槛。这些技术性调整的背后,都是赤裸裸的文化筛选。说白了就是:“欢迎你来做贡献,但你最好先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。”
但这种小修小补,根本挡不住大势。只要印度内部的“高压锅”还在持续升温,这股人潮就不会停止。
印度想成为“下一个中国”,靠的绝不是把人送到国外去当CEO或者刷盘子。而是要学会在自己家里,把这14亿张嘴,变成14亿双可以建设国家的手。这需要刮骨疗毒式的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。
否则,印度甩给世界的,永远只是一个问题,而不是一个答案。
而世界,也终将用越来越高的墙,来回应这场无休止的“人海战术”。毕竟,谁家的自助餐,都不是无限量供应的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配资世界门户,港股配资,a股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