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,这句饱含哲理的箴言,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世间诸多事物发展的奇妙规律。在中医文化早期发展的漫漫长河中,便有不少生动例证。彼时,许多原本被视为杂草的植物,因偶然的“误用”,竟意外展现出非凡的养生价值,摇身一变成为备受珍视的养生瑰宝。
时光流转至清朝,中医文化再次演绎了“因祸得福”的传奇。有一种植物,本是西方大地上的寻常杂草,却因外形酷似人参,得以踏上“逆袭”之路,达到“草生巅峰”。后来,人们发现它在养生方面的功效毫不逊色于人参,甚至与人参一阴一阳,相得益彰,既善于清肺润肺,又能补气滋阴。
此物,便是声名远扬的西洋参。清朝乾隆年间,西方人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原,惊觉此地之人对人参推崇备至,尤其是人参那令人咋舌的高昂经济价值,让他们心生贪念。而西方恰有一种杂草,与中原人参外形极为相似。于是,少数心怀不轨的西方人士动了歪心思,西洋参便以“西方人参”之名进入中原,一时间在中医文化领域激起层层波澜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西洋参并非徒有其表,它确实蕴含着独特的养生价值,只是与人参在阴阳、寒热属性上有所不同罢了。
在中医典籍的记载中,西洋参的养生功效逐渐被深入挖掘。《本草从新》率先记载其“补肺降火,生津液,除烦渴”;随后,龙柏在其著作中提出西洋参“姜制则益元气,扶正气”;曹炳章在著作中更是明确指出“西参滋阴降火,东参提气助火,用之相反”,清晰界定了中西参的不同特点。
《本草求原》中记载西洋参“清肺肾,凉心脾以降火,解酒”;《中参西录》更是对其推崇备至,称“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,皆可用此代之”。
将两种参细细比较,人参侧重于温补,西洋参则侧重于清补;人参适合“虚而有寒”之人,西洋参则更适合“虚而有火”之人。从季节养生的角度来看,冬季多用人参,夏季则多用西洋参。不过,冬季有些“风寒入里化热”的人,也适宜用西洋参来调养身体。
然而,用西洋参养生并非随意为之,而是大有讲究。针对不同人群,需制定不同的养生策略,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。
其一,西洋参可清肺润肺。肺,作为人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器官,犹如一个“较脏”的“过滤器”,极易受到外界空气寒热变化的影响,尤其是“风”邪的侵袭,而“风”又常夹杂寒、热、燥等邪气。同时,肺自身也可能出现肺气不足、痰盛等亚健康状况。西洋参的独特养生功效在于善于滋养肺气、养肺阴、清肺火,尤其适合肺有“火热”的人群。若属“寒凉”体质,则更适合用人参。肺有“火热”之人,往往容易累及肺阴,出现痰少甚至痰中带血、呼吸短浅、烦躁口渴等症状。此类人群养生时,可单用西洋参,也可将其与玉竹、麦冬、川贝母搭配使用。若肺中“火热”持续时间较长,累及肺阴,导致肺阴不足,除上述症状外,还会出现喉咙和嘴里干燥、睡眠时睡卧不安等情况。此时,可用西洋参与川贝母以及五味子搭档养生。
其二,西洋参可益气养阴。无论是体内“火热”日久,还是身体虚弱时间过长,都可能导致气、阴两方面的不足。若为肺中气阴两虚,容易出现烦热、出虚汗、口渴、疲倦等亚健康症状。养生时,可单用西洋参煮水饮用,也可将其与石斛、麦冬、知母搭档煮水。若为心中气阴两虚,可能会有心中慌张、明显感觉心跳加速、睡眠质量下降等亚健康表现。此时,可用西洋参与甘草、生地黄搭档养生,既能滋养心阴,又能清心中虚热。此外,对于糖分代谢残留过多、属于气阴两虚兼有火盛的人,可用西洋参、生黄芪、生山药、天花粉搭档养生,以清除过多的糖分残留。
其三,西洋参可生津润燥。在中医文化中,津液是对人体内所有水液的总称。津液不足时,并非单纯多喝水就能解决,因为这涉及到水液的生成与输送问题。津液不足最常见的脏腑是肺与胃。若因肺胃津液不足而嘴里经常感觉“燥”的人,可单用西洋参养生,也可将其与天冬、麦冬、知母、玉竹搭档使用。除此之外,用少量西洋参和白糖,加入适量龙眼肉一起蒸煮,适合肠热、肠道津液不足而大便不通畅的人养生。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气血不足且有热的人养生,若没有“热”症,则可去掉西洋参。
值得一提的是,西洋参与人参齐名,使用时需注意用量,一般以3至6克为宜。再者,西洋参具有“阴”且有“寒凉”的特性,因此阳不足的人、脾胃寒湿的人以及气郁化火的人不宜用它来养生。
西洋参因形似人参,古时曾“冒名顶替”人参,让不少养生爱好者一时误入歧途。但中医文化博大精深,医家们凭借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,因祸得福地发现了西洋参真正的养生价值,使其从此与人参齐名,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。
配资世界门户,港股配资,a股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