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初还觉得自己和机会撞了个满怀,3000多股的中化岩土一买进,心里那股劲儿就上来了,仿佛下一刻就能跟着主力一起拉升,账面上的数字也会跟着水涨船高。
可现实很快给了一记闷棍,刚拿到手的票转眼就掉头向下,这时候心里其实有点慌了,但又觉得,跌点没关系,再等等也许就回去了,于是就硬扛了。
等着等着,股价没回去,反而越走越低,这一回,他没有选择止损,而是又补仓,想着拉低成本,等反弹就能解套,慢慢地仓位越来越大,最后甚至直接梭哈成满仓。
中化岩土的故事其实挺戏剧化,去年9月还只要1块4,到了11月一度干到7块3,涨了420%,但说实话,这家公司连着四年都在亏钱,股价和基本面已经脱节得厉害。
到了2025年春天,他已经把中化岩土加到2.2万股,成本价拉到4块5,累计投进去了9.5万,最近股价小有修复,周四刚来个涨停,周五收3块8毛1,账面亏损也收窄到1万1千7,亏幅16%。
华映科技给他的打击更狠,2016年到2025年扣非净利润连续九年亏损,累计亏掉142亿,股票却因为搭上华为概念的边,去年8月到11月暴涨到8块9,涨幅也超410%。
他几乎用一模一样的操作方式在华映科技上重演了一遍,中间有个反弹,但很快又开始连跌,连续五个月没起色,持仓1.35万股,成本5块9,投了8万3,亏掉2万4,亏幅26%。
这时候账户里的总亏损已经逼近4万4千,整仓亏幅23%,满仓被套,补仓补到绝望,回本的希望越拉越远,想做T都做不动,资金被死死锁住,只能被动等待所谓的“主力解救”。
这样的操作在股市里并不少见,热门题材、补仓摊低成本、满仓硬扛,几乎是很多散户的标准动作,尤其在行情大起大落的2025年,这种矛盾冲突更加凸显。
表面上看,好像是运气不好,买在了高点,实则背后藏着更深层的问题——信息不对称、对风险的低估、对止损的排斥、对热点的盲目追逐,每一步都踩在了典型散户的“坑”上。
许多人在看到别人赚钱时,心理防线很快被攻破,生怕错过下一个风口,等到自己冲进去,涨势其实早已见顶,主力在撤,散户在接盘,戏剧性的错位就这样不断上演。
2025年,A股市场的波动更加剧烈,消息面的影响一波接一波,题材股炒作此起彼伏,普通投资者想跟上节奏,往往只看到了热闹,没看到风险,尤其是业绩连亏、炒作严重的公司,风险甚至成倍放大。
止损机制不是贪婪的敌人,而是理性的保护伞,及时认错止损,反而能留住本金,给下一次机会留出空间,像这样越跌越补,资金被牢牢套住,市场一旦转向,连反弹的机会都被封死。
2025年春天的中化岩土和华映科技,只不过是又一轮股市故事的缩影,散户的盲点、市场的惯性、资金的无奈,都在这场“补仓-被套-亏损”的循环里被反复放大。
数字背后,其实是无数家庭的希望和焦虑,也是市场机制里无法回避的人性弱点,谁都想低买高卖,谁都怕错过风口,可现实往往是高买低卖,亏损之后越陷越深,情绪失控,策略丧失。
补仓,是不是一种理性选择,得分情况,市场趋势和个股基本面才是关键,满仓之后,连灵活应对的空间都没有了,变成了彻底的被动,等待市场的“最后判决”。
这样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A股上演,不分地域、不分年龄,也不分资金大小,只要参与市场,矛盾和赌性都在,理智和人性之间的拉扯从来没有停息过。
说到底,2025年的市场环境下,个体投资者要靠什么赢得机会,靠消息,靠题材,还是靠风险防控和自律,选择不同,结局也天差地别。
这位浙江股民的经历,是一个警示,也是无数人的缩影,市场永远欢迎新故事,新的热点,但亏损的结果,只能自己承担。
股市没有救世主,也没有神话,只有反复的涨跌和不断的选择,谁能走出“追高被套-补仓亏损”的怪圈,才有可能笑到最后。
或许下一个热点很快就会来,或许补仓真的能迎来一次反弹,但这一次的亏损教训,真的会被记住吗,还是又一次被短暂的行情掩盖呢?
未来的市场,谁也说不准,唯一能确定的是,理性和自律,才是穿越周期的护身符。
配资世界门户,港股配资,a股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