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场拼上国运的战争里,最要命的敌人到底是谁?是前线看得见的枪林弹雨,还是指挥部里看不见的猜忌和裂痕?这个问题,在乌克兰,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
事情的引爆点,很多人都觉得,是从乌克兰的“铁血将军”扎卢日内说了句大实话开始的。那会儿是2023年年底,扎卢日内,当时还是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,在军中和老百姓心里威望那叫一个高。他接受了英国《经济学人》的采访,直接抛出一个词:“僵局”。他说,战争已经陷入了胶着状态,想靠一两次突破就赢,基本没戏了。
这话一出,基辅的政治圈立马就炸了锅。你想啊,当时官方的宣传口径一直是高歌猛进,马上就要迎来胜利的曙光了。结果你这最高军事指挥官,直接给大伙儿泼了一盆冷水,说咱们卡住了,动不了了。这不等于公开打总统泽连斯基的脸吗?泽连斯基的团队很快就出来反驳,说不存在什么“僵局”,我们还在主动进攻。
这一来一回,明眼人都看出来了,总统和将军,掰了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战术分歧了,这是两种思路的正面硬刚。一个是政治家,他需要用乐观的叙事来维持国内的士气和国际的援助;另一个是职业军人,他看到的是地图上停滞不前的战线和每天都在增加的伤亡数字。究竟是“政治正确”重要,还是“军事现实”重要?这个问题,当时谁也给不出答案。
随后的几个月,气氛越来越紧张。大家都在猜,泽连斯基到底会怎么处理这个功高震主、还老说“丧气话”的将军。终于,到了2024年2月8号,靴子落地了。泽连斯基正式宣布,解除扎卢日内的总司令职务。消息传开,整个乌克兰社会都感觉心里咯噔了一下。士兵们在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地支持他们的“铁将军”,很多老百姓也觉得,这是在自断臂膀。
这种高层的裂痕,传导到前线,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鲜血和生命。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那场被称为“绞肉机”的巴赫穆特战役。从纯军事的角度看,很多专业的分析都认为,巴赫穆特这个地方已经被炸成了一片废墟,战略价值其实很有限。为了守住这么个地方,每天都得填进去大量的精锐士兵,实在是不划算。当时军方内部,包括扎卢日内,据说都倾向于进行战略性后撤,把有生力量保存下来,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。
但是,在政治层面,巴赫穆特早就被塑造成了“坚不可摧的堡垒”,是乌克兰抵抗精神的象征。泽连斯基政府把它拔得太高了,一旦放弃,对国内外的士气打击会非常大。所以,政治命令压倒了军事判断,前线部队得到的指令是:不惜一切代价,死守。结果呢?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乌克兰军队在那儿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,虽然也拖住了俄军很长时间,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兵,就那么消耗在了那片瓦砾堆里。一个前线士兵后来回忆说:“我们都知道守不住,但命令就是命令,我们只能用命去执行一个政治口号。”
人打光了,总得补充吧?这就牵扯出了另一个大矛盾:征兵。仗打到第二年,前线的兵员缺口越来越大,疲惫不堪的部队急需轮换。军方早就急了,扎卢日内当时就提出一个方案,说至少需要再动员四五十万人,才能稳住战线。这个数字,对当时的乌克兰社会来说,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。
这下轮到议员和政府官员们头疼了。再征五十万人?这得花多少钱?老百姓会怎么想?支持率还要不要了?于是,一份新的《动员法》草案,在乌克兰最高拉达(议会)里被来来回回地扯皮,拖了好几个月。军方急得火烧眉毛,说前线等不了了;而政客们却在小心翼翼地计算着自己的政治得失。
最后通过的法案,是一个被多方妥协后的“阉割版”,不仅动员力度没达到军方的预期,甚至连士兵们最关心的服役期满轮换和复员的条款,都被删掉了。这一下,不仅是前线急需的新兵没完全到位,连那些已经打了两年多的老兵,也看不到回家的希望了。这背后反映出的,就是军队的生存需求和官僚的政治算计之间,那道深不见底的鸿沟。
为什么乌克兰的军政关系会这么脆弱?有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指出,这其实和它的历史根源有关。乌克兰的军事管理体系,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苏联时期的影子。在那种体系里,政治忠诚和绝对服从是排在第一位的,军队必须被文官政府牢牢控制住,生怕将军们拥兵自重。这种“政委监督军队”的思维惯性,导致了对职业军人专业性的一种天然不信任。
然而,现代战争打的是专业化、信息化,需要指挥官有高度的自主权和灵活的判断力。当这种对专业化的迫切需求,遇上了根深蒂固的政治控制欲时,冲突就不可避免了。扎卢日内恰恰就是这个冲突的化身。他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赢得了士兵的爱戴,但他的威望和专业判断,恰恰挑战了政治领导层的绝对权威。当将军的光环盖过了总统,打压,似乎就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这种内部的撕裂,造成的消耗是惊人的。它不仅仅是换掉一个将军那么简单,它动摇的是整个国家的战争意志。前线的士兵会想:我们的牺牲,到底是为了保家卫国,还是为了某个政治口号?国际上的盟友也会嘀咕:你们自己内部都搞不定,我们给的援助,到底能不能用到刀刃上?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里出现了两个大脑,一个想往东,一个想往西,互相掣肘,最终只会原地打转,耗尽所有力气。
当一个国家最锋利的剑和最坚固的盾开始互相摩擦,真正的危险,可能才刚刚开始。
配资世界门户,港股配资,a股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